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道德建设 · 暖新闻 >> 正文 |
十四年情系敬老院 |
时间:2016/11/25 17:05:00 | 浏览: | 作者: 陈友田 | 信息来源:本站
|
|
|
|

“下雪了,我们的儿子要来看我们了!”近日,2016年的第一场冬雪覆盖了江淮大地,在凤阳县枣巷镇敬老院,老人们听说他们的“儿子”陈本海要过来看望他们,都高兴地极了。因为每年冬天,陈本海总是如期来到敬老院,向老人送上一份温暖。
在凤阳县城,正在忙着扩大饭店经营规模的陈本海也心急如焚,这几天天气突变,他已电话问候了枣巷镇敬老院的老人,当得知老人们棉衣、棉鞋充足,棉被足够厚实,他心里才踏实一些。
“我打算忙过这两天,就去敬老院看望老人,给他们送点零花钱。”在凤阳中都城明文化旅游商业街凯悦酒店装修现场,笔者见到了陈本海,他虽然忙着装修的事,但第一句话就是要给老人送去今冬的慰问金。
陈本海今年53岁,是凤阳县枣巷镇村民。他早年在家务农,1996年只身外出,到浙江台州打工。本分的他打拼了一年多时间,积攒了一点资金,在路桥区开了一家餐馆。他的餐馆面向当地企业和打工者,“薄利多销”,生意红火。几年时间,他成了富裕的“餐馆小老板”。
2002年春节前,陈本海回到家乡,来到枣巷镇敬老院,为老人每人送去了一件棉衣。陈本海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一阵议论,很多人讥讽他:“不就做生意挣几个钱吗?摆什么臭架子!”、“纯粹搞形式,挣脸面!”
但是在敬老院,陈本海的举动却让老人们感动不已,这些老人都是五保老人,他们无儿无女,没想到还有人来看望他们,还给他们送来衣服。其中一位姓赵的老人说:“本海啊!看到你,我们就像有了儿子一样。”
老人的话让陈本海暗下决心:“以后我要把老人们当作亲人。”从那以后,他真成了老人们的“儿子”。
2002年以后,陈本海不再外出,留在家乡继续做饭店生意。他每年铁定要去敬老院几次,与老人们聊聊天,给他们送去一些生活用品。
一晃十四年过去了,陈本海为老人们送去过棉袄、棉裤、棉鞋,送去过棉被、电热毯,送去过米、面、油、猪肉,老人们说:“本海啊,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了,你做生意不容易,以后就别送了,来看看我们就行了。”但陈本海依然乐呵呵地大包小包带东西到敬老院。
十四年的坚持,最初讥讽的声音听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称赞声:“陈本海好样的!”、“十多年连续为几十个孤寡老人花去十多万,真难得啊!”
“最近几年,支持我的人越来越多,还有一些人跟着我一道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呢!”陈本海说。跟着陈本海一同去的有干部职工,也有一些企业家,其中一位退休干部一次送给老人3000元慰问金,一位在职镇干部直接从街上买了半片猪肉送给老人改善伙食。
“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扶老敬老的行列中,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温暖!”陈本海发自内心地说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